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赵奕胡金华上海报道
为实现“双碳目标”,上海正在积极布局新能源开发建设,培育“一环”“六带”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生态。其中,临港在“一环”“六带”中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中定位为综合性功能区域,将重点发展以燃料电池为核心的科创产业。
9月22日,上海发布《临港新片区打造高质量氢能示范应用场景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下称《方案》)。《方案》计划,到2025年,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上海氢能发展先行先试区、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引领区。在技术领先度、产业集聚度、设施完备度、应用覆盖度等方面领先全国,在新能源制氢储氢、管道供氢、分布式和热电联供等领域率先示范并形成行业标杆。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下,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已成为全球共识。氢能全产业链布局体现了临港新片区在氢能行业中的示范推广作用。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中,临港新片区首次明确将氢能列入‘未来产业’,‘十四五’时期将建设‘国际氢能谷’,计划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为此,临港新片区将在氢能动力、绿氢系统配套、制度创新、示范应用等方面加强支持力度。”临港新片区相关工作人员9月24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临港新片区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建设
根据《方案》,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将完成联系本站招商经理0辆氢燃料电池车辆应用;建成各类型加氢站点14座;年氢气供给量不低于1联系本站招商经理0吨,构建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有机结合的氢源保障体系;打造具有临港新片区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和谷电制氢产业,年氢气自给率不低于当年需求量的30%;推广氢能分布式能源和热电冷三联供系统技术在建筑领域和工业园区示范应用。
前述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介绍,目前,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已经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揭牌,是全国6个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之一,利用临港新片区前沿开放制度、产业配套、空间承载、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综合优势,吸引国内有实力的氢能企业与日资企业加强技术合作,发展以氢能产业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形成符合临港产业基础条件的产业路线图,推动国内氢能产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目前,新港新片区已经陆续落户了上海氢晨、上海治臻、上海唐锋、镁源动力等20多家围绕氢能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企业,囊括了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等各个环节。
在氢能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申能集团、临港交通等企业提供氢生产、运输和存储,今年8月,临港新片区首座加氢站——平霄路油氢合建站已启动建设,并将在年内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面向社会车辆提供服务。其加氢设备前期将会为临港T6线公交车及临港氢燃料物流车提供加氢服务。
应用场景方面,新片区内氢能应用场景十分多样,尤其是仓储、港口码头在区域内较为集中,同时因临港新片区离市中心区域较远,地铁等轨道交通布局不完善等现状导致存在大量的交通出行需求,临港新片区大力推动智能新能源汽车使用,首批进入开放测试的自动驾驶车辆有来自中国中车、深蓝科技的公交车,还有商汤科技、中智行的乘用车,同路科技、上汽大通的无人清扫车等。
带动长三角氢能经济发展
据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2030年,我国加氢站数量将突破联系本站招商经理0座;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坤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氢能与其他新能源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太阳能和风能都有间歇性、不稳定性,而锂电池储能一般不能作为长周期储备能源,未来的氢能可以满足全球多样性的能源需求,可应用到汽车燃料电池、住宅供暖、钢铁冶炼等领域,未来有可能超越光伏、风电和锂电池储能等新能源。
在祁海坤看来,氢能会是未来新能源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可再生能源得以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费转型时代来临,氢能开发与利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用氢气作为载体储存能源,可以实现长周期的能源战略储备。
但祁海珅也坦言,目前的氢能生产成本确实偏高,制氢过程也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尚未达到主流能源消费使用的临界点。目前破解这个问题的重要方式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绿氢”,尤其是采用会被弃掉的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制取氢气,不仅可解决弃电问题,还能利用氢气再发电增强电网的协同性和可靠性。
“除制氢成本问题外,‘卡脖子’问题还出现在中游环节的‘储氢、运氢’上。加氢站和下游的应用端体量小、数量少,匹配不均衡,造成氢能供需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氢气主要以高压气态、低温液态等方式存储和运输,这种危化品的属性也制约着‘制氢-加氢’一体化发展,这是目前客观存在的不足之处,但也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祁海珅说。
而上海在氢能产业发展方面已经走在我国前列。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上海已建成加氢站9座,其中嘉定区5座、奉贤区3座、宝山区1座。2020年上海全市加氢站累计加注燃料电池汽车5.5万车次,累计加注氢气29.87万公斤。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向本报记者表示,上海在全国氢能产业布局当中具有特殊性和优势地位,一方面,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拥有非常多的金融资源,从投资角度来说,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社会资本介入都可以盘活存量;另一方面,上海拥有大量相关的产业,比如制造企业、航运企业,这些企业对能源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因此,氢能的应用场景也非常多。
记者注意到,上海在《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在“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全面掌握工业副产氢、煤制氢、甲醇制氢、天然气制氢等制取技术,实现低成本制氢,推进氢气储运环节的高效集约,促进氢气快速加注、多重安全防护的技术研发,加快规划布局加氢基础设施,协同长三角共建氢走廊,发展新型储能等新能源产业。
“上海地区的氢能利用与开发,可以带动‘沪苏浙皖’这三省一市的氢能经济发展,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费转型优势比较明显,金融财政雄厚、研发人才聚集的优势,可多维度深层次的赋能转型。未来,三省一市的集群效应将会更加突出,希望能引领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给其他地方城市的氢能产业发展态势与方向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祁海坤如实说。
责任编辑:徐芸茜主编:公培佳
请立即点击咨询我们或拨打咨询热线: 13122665513,我们会详细为你一一解答你心中的疑难。招商经理在线